嘴巴上的修养,是非常重要却最易被人忽视的人生必修课。因为一句话,对于政治人物,可以兴邦,也可以丧邦;对于百姓,可能反目,也可以化干戈为玉帛。纵览历史和现实,在嘴上得便宜的少,吃亏的多。把话说对、说好,被人当作应当应份;而说错了话,个人要承担一切后果。
是否要加强嘴巴上的修养,只有吃过亏的人更有切身体会。在家庭生活和社会生活中,一张嘴可以助力,一张嘴可以使所有的努力前功尽弃,可以说,一张嘴决定着个人的幸福和命运。如何加强嘴巴上的修养, 窃以为,应从少说话、会说话、说好话、说美话四个层次,逐级提高。少说话可避祸,会说话可解困,说好话可以营造和谐的生存和发展环境,说美话可以流芳。
说话,是个大课题。有很多关于如何说话的书,从不同方面、不同侧面,总结了说话的一般规律和方法,都有一定的借鉴意义。小编不辞寡陋,把说话分为少说话、会说话、说好话、说美话四个层次,并分篇论之。本篇首论少说话,有兴趣的朋友,可以关注后续文章。
说话是现象,本质在心。能否做到少说话、会说话、说好话、说美话,在于心的修养、在于综合素质的提高,在于智商和情商。
少说话,造物主早有暗示。人生两眼两耳,却生一张嘴,就是让人多看、多听,少说;与眼睛、耳朵相比,嘴巴的用处最多,造物主通过增加嘴巴的功能,进一步暗示要减少说话的频率。
少说话就要管住嘴。两千多年前的孔子,就多次告诫人们要少说:“君子食无求饱,居无求安,敏于事而慎于言,就有道而正焉,可谓好学也已。”(《论语·学而》)孔子又说:“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。”(《论语·里仁》) 。“慎于言”告诫我们,说话前要过过脑子;“讷于言”告诫我们,有时候很想说也要忍住,尽量不要说。毛主席给两个爱女分别起名李讷、李敏,无疑寄托了他老人家的期望。
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认为:管好自己嘴巴的人是最有道德的人;民间对于“慎言”也有不少说法。如“不说话,没人把你当成哑巴”;“如果你不美丽,你最好做到善良;如果不能做到善良,你就尽量少说话”等等。
为什么要少说话? 多说有什么坏处?古人早已有深刻的认识。在周代始祖后稷的庙门口,曾立一座金人。金人的嘴巴用金属材料封了三层,叫“三缄其口”,这就是“三缄其口”的出处。金人背上的铭文,回答了为什么要“三缄其口”:“古之慎言人也,戒之哉!无多言,多言多败。无多事,多事多患。……诚能慎之,福之根也。口是何伤,祸之门也。强梁者不得其死,好胜者必遇其敌。……”铭文的核心意思是“多言多败。”
《金人铭》局部
孔子说:“御人以口给,屡憎于人。”意思是,快嘴利舌与人争辩,会使人很讨厌。别人讨厌你,就容易坏事;清代郑板桥在诗中感叹:“丛中无语却无忧,是非只为多开口”;英国哲学家托马斯.卡莱尔有一句名言:“沉默是金,雄辩是银”;老百姓更是总结得通俗简洁:歪嘴骡子卖个驴价钱,都吃了嘴上的亏。
天下既有“三棒槌打不出了屁”的天生不爱说话者,也不乏口若悬河,说起来没个完的絮叨人。嘴笨者该说时说不出来,难免吃点小亏;嘴碎者不知道闭嘴,摔跟头都找不到原因。
少说话,首先要战胜自己,克制自己的表现欲。对于很多人来说,让自己少说话是件很难的事。一年学会说话,几十年也学不会闭嘴。自以为是、喜欢夸夸其谈的人多,每件事好像都有自己独特的见解,说起来喋喋不休;对人品头论足,信口开河;与人争短长,唇枪舌剑。很多人不知道要“慎言”,知道要“慎言”而真正能做到的,也颇鲜见。“毕姥爷”做不到,很多领导也做不到。林语堂先生曾幽默的说:“绅士的演讲,应像女人的裙子,越短越好。”但,讲起话了并非都那么“绅士”,比如领导说“下面我简单说两句“,就被嘲讽为中国十大谎言之一。
对于爱说话的人来说,正因为吃了嘴上的亏,认识到多说话的害处,各自便采取措施约束自己。曾国藩把“谨言”作为自己修身十二法之一,并把“大处着眼小处着手,群居守口独居守心”,作为处世的信条; 我的一个朋友,把“闭嘴”两个字当做手机的屏保,时时提醒自己。
说话,要分场合。尤其在社交场合、在领导面前,多听、多看、多思、少说,做一个倾听者,永远是最正确的选择。知道什么时候该闭嘴,便健康地走在了通向成功